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石狮文化

石狮文化

关键词:石狮论坛 石狮在线 石狮地图 石狮服装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石狮在线 石狮论坛 石狮网 石狮人才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FJS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72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石狮历史悠久。从石狮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文

物的考古中查明,在7000年前,就有人类活动。春秋战国时

期,古越人在这里繁衍生息、陆耕海渔。周代以后,有北方汉

人入迁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,中州兵燹而动荡不安,仕族衣冠

南渡入闽,定居石狮境内晋江流域的滨海平原,或从事农耕,

或从事近海捕捞,中原先进文化与古闽越文化交融发展。据《

西山杂志》记载,隋代,蚶江、永宁、石狮、祥芝等地,均有

中原移民南迁定居。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,先民从事海盐生

产已成规模,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。石狮

宽仁一带人烟稠密。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,碑文

记载,凤里庵始建于隋朝。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,与我国其

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。据地方文史专家考据,因

当时人们常约定在庵前石狮子处碰头聚会,于是石狮便渐成地

名。《西方杂志》也记载,时有石狮子,外来商人在此贸易。


唐武德元年(618年)建州南安县,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。开

元六年(718年)后,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。唐开元八年(

720年)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“渡头”(即码头,今称林銮渡,

市级文物),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,东北亚、东南亚的外

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。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

船、丝麻、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。外来文化的传播,

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。


五代,王审知治闽,鼓励农桑、减轻徭役、兴修水利、倡导

文教。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,经济发展,学风丕盛。五代诗

人“晋江两岸趁春风,耕破云山千万重”的诗句,为当时勤事

农耕的写照。今莲埭,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。

两宋时期,石狮蓬勃发展。北宋元二年(1087年),泉州

设有福建市舶司,徽宗时又置来远驿,石湖、梅林、祥芝等港

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,南宋前期,已与50多个国家,地区

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。


南宋乾道年间(1165~1173年),王十朋知泉州太守,主持

修建晋江“七首塘”,石狮境内有龟湖塘、象畔塘(塘头塘)及
田塘(港塘)水利事业的发展,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

的发展。

宋代,随着经济的发展,六胜塔(石湖塔)、关锁塔(姑嫂

塔)、玉兰桥相继建成。六胜塔,关锁塔为航海标志,对海上交

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玉兰桥,是蚶江、石狮通往州

府泉州的海上长桥,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。

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,宋代,石狮人已开始定居海外。

宋人谢履的《泉南歌》写道:“泉州人稠山谷瘠,虽欲就耕无

地臂;州南有海浩无穷,每岁造舟通异域”。日本、韩国、朝

鲜、流球、吕宋、印尼的苏门答腊、爪哇及印度的湄公河流域

有石狮聚居地。


宋代,石狮文化教育繁荣。哲学家、教育家朱熹(1130~

1200年)曾到祥芝开办书院,并题有“小山丛竹”摩崖石刻一方

(毁于文化大革命)。童年在蚶江石湖读书的梁克家于绍兴三

十年(1160年)中状元,官至右丞相,诗文著作甚多,主编福州

地方志书《三山志》。后厅村洪天锡于理宗宝庆二年(1266年)

中进士,官至华文阁直学士,端明殿大学士,著有《阳岩文

集》等多部著作。

元代,实行严酷的种族压迫。当地南人,政治地位居于蒙

古人、色目人之末,备受歧视,民族矛盾尖锐,民族抗争时有

发生。流传至今的中秋之夜烧砖头小塔的风俗,传为当时点火

抗元的信号。至今,石狮还有民谣谓:“点塔仔来造反,三户

杀一元(兵)。一夜杀完全,杀上京城坐金銮”。但海上交通贸

易却空前繁荣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即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

年,泉州设市舶司,规定“商贾市舶物货,已经泉州抽分者,

诸处贸易止令输税”等方便海商贸易政策,颁布“官船官本商

贩”之法,扶助商人出海贸易,境内石湖、蚶江、梅林、祥芝

等港口,成为“缠头赤脚半蕃商,大舶高樯多海宝”对外通商

贸易往来达100国家、地区的大港。石狮人出国经商,定居国外

者也增加。


明代,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,石狮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

发展。石狮贸易市场从宽仁凤里庵一带向四周拓展。形成了九

街五围十一巷。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),永宁建成卫城,“城

周八百七十五丈,基广一丈五尺,高二丈一尺”。有“二十万

人烟,官印百颗”。同时,祥芝“造为司城,周一百五十丈,

高二丈。”蚶江、龟湖等地也建有街道,形成贸易市场。明永

乐年间(1403~1425年),三宝太监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,曾

由泉州刺桐港启航,石狮渔民、船工及商人,或随郑和往西

洋,或沿其航线往西洋,经商华侨出国形成高潮。


明末,福建沿海连年灾荒,倭寇入侵,社会动荡。石狮沿海

一带首当其冲。永宁卫因遭倭寇侵袭,卫城被攻陷,20万人丁

几被杀绝。卫城居民纷纷逃往石狮避难,至今,留下“陷

城”、“洗街”之民俗纪念。天灾人祸,石狮灾民又纷纷徙流

东南亚国家。


清兵入闽后,清政府为消灭沿海抗清势力,隔绝与郑成功

在台湾建立的政权的联系,实行残酷的“禁海”、“迁界”政

策。石狮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,被迫迁往“界内”,流离失

所,惨不忍睹。至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清政府复归台湾后

方得复界。复界之后,祥芝、梅林、石湖、浦内、蚶江等海港

蹶而复振,外洋大船常泊碇于此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4年),清

政府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,设置“海防官署”衙门。海外交

通贸易的发展,促进石狮经济的发展。石狮市区新华,宽仁、

五星、新湖四处均建有街道。石狮一带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机构

───“行郊”。



清代,石狮人随军往台者尤多,特别是施琅重视台湾的开

发,石狮有大批居民迁移往台湾定居。

鸦片战争前后,石狮成为侵略者贩毒走私之据点。随着鸦片

而来的大量洋货的倾销,石狮传统农业、手工业产品受到冲

击,对外贸易停滞,手工业作坊倒闭,农村凋蔽。破产的农

民、手工业者被西方殖民主义拐骗当了华工───苦力(民间

称“卖猪仔”)。石狮又一次形成大规模出国潮。此时,石狮

侨乡已初步形成,侨汇收入成了侨眷属主要生活来源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